如今,但国人对于“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民俗节日不再一味地盲目效仿。不过,心中也会有疑惑,为什么西方的民俗节日都那么潮?我们的民俗却有点“俗气”。
那么,抛弃刻板印象的民俗到底俗不俗?如何让它好玩又时尚?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给你答案。
民俗,俗吗?
NO!NO!NO!
东栅景区的街道尽头,有一座高高的古戏台。台上演绎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是非标准,一切在戏中。
而方言的难懂,唱腔的不同,让不懂它的人可能觉得聒噪俗气,却不知在旧时,花鼓戏在每逢过年过节作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隆重登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表达。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地方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单明快,曲调活波流畅,又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多以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改编。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艺人们兢兢业业地在戏台上唱着没有多少人听得懂的戏文,他们却乐此不彼。1999年,乌镇旅游保护开发,花鼓戏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再次登上舞台。
2013年,乌镇戏剧节横空出世,但习惯于听花鼓戏、看越剧的乌镇人津津有味地在家门口欣赏这些现代艺术,也并不感觉诧异,因为戏剧源于生活,生活又像一场精彩的戏剧,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亦如此。
当传统跨界新时尚,古老的传统与当代艺术交相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火花,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因戏剧爱上传统,传统民俗也得以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民俗,老吗?
不!不!不!
在东栅景区入口处,拳船和高杆船的精彩表演往往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高杆船
拳船
高杆船是在船上立起的毛竹顶端表演一些惊险的动作,比如倒挂金钩。金猴望月,远远看起就像蚕宝宝上山一样,也是当地老百姓用来庆祝蚕乡丰收的一种方式。
乌镇本就是水乡,属太湖流域,蜿蜒的河道四通八达。旧时太湖湖匪盛行,老百姓会在船上练练拳脚功夫,一方面抵御湖匪保卫家园,另一方面强身健体。现在拳船虽然已经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
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得以传承,离不开年轻的身影。在东栅景区的民俗表演中,你不仅会看到六七十岁的非遗传承人,三四十岁的青年后辈也更常见、更精彩。
民俗,土吗?
×!×!×!
在乌镇东栅的一座斑驳的古桥旁,有一家皮影戏馆。一方简陋的木箱里,是皮影戏师傅的宝藏,里面装满了千秋历史、各色人物。馆前一处窄小的方寸舞台,轮番上演着几千年以前的小镇故事。
而作为互联网小镇,传统的皮影戏更是加入了谷歌智能技术,从此,皮影戏也有了新的智能玩法。通过“谷歌智能皮影”的互动装置,识别用户手势,用手影比划出剧目经典的人物形象,解锁《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等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
这种“新技术”下的跨界,带来的与过去全然不一样的体验,传统与当代、传承与保护,边界内外如何在传承的同时焕发新的光彩,是乌镇一直的追寻。
民俗,少吗?
错!错!错!
有人说:“传统的民俗现在越来越少见。”其实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些少见的民俗就在我们的身边,就藏在这江南的市井小镇。
“记得、传承”是乌镇民俗存在的意义,也是乌镇一直的坚持。花鼓戏、皮影戏、高杆船、拳船,是民间庙会、祭祀、喜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乡土社会的真实写照,有祝愿、有情义、有淳朴、有故乡。
然而,这一切都源于近20年来乌镇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偶然,是幸运,是坚守,叩问着每一位在此驻足、凝视、和深思者的心。
关键字:民俗,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