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的首次公教活动——“踱步”乌镇艺术沙龙两场活动顺利举行。
公教活动现场
在环境中来回踱步的人,若有所思,偶遇一物,如获至宝,持物丈量。
这是艺术作品灵光出现的一刻。艺术家在环境中的踱步引发了艺术作品的降临,更引发了步履于环境之间的观者的沉思与同行。本次艺术沙龙邀请了艺术家分享他们的踱步时刻,聊聊创作初期他们究竟在思考哪些问题。
第一场:“艺术家的自我踱步”
主讲:于航、张斌、周承昊、曹志昊
嘉宾:陈南汐、石冰、于果、林仪
主持:金亚楠
时间:2022年8月27日 13:30-16:50
地点:乌镇粮仓六号展厅
“踱步”作为艺术家艺术工作的前期状态,往往能够深刻地体现艺术工作的魅力与整体性。这一场活动中,参与的每一位艺术家会介绍自己创作初期的想法及过程,对谈嘉宾也会结合他们丰富的策展及创作经历,与艺术家进行碰撞。
主讲嘉宾:于航
于航以展出的作品《如何完成一场表演》等展开,聊聊作品背后创作的一些关注点和前期准备。
于航:我的作品在一号厅,这次展出了四件作品,也是一次在开阔的暗空间中展示影像装置的一次试验,作品之间的布置关系我们经过了多次讨论后最终决定这样呈现。以《如何完成一场表演》为例,这部作品是围绕一场表演展开,我邀请了三位专业舞者参与进来,但她们在影像中呈现的其实是即兴的状态,更像是一场秀。
《相对永恒》双频影像尺寸可变创作的契机是天目里美术馆的驻留邀请,我到了美术馆勘景后,觉得美术馆的广场景观很合适去做这样一个作品。这里的广场hong有一种层层环绕的感觉。在片中,几个不同的段落层层展开,安保人员绕着广场巡视,保洁人员在清理广场,到了片尾则是所有的角色环绕着星球,隐喻着中心点的多视角。小时候我们都觉得太阳是唯一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围绕着它旋转,但其实所有星体也是以螺旋式旋转的,我们以为的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它不是唯一的,我认为我们要以多角度去审查这个东西。
主讲嘉宾:张斌
张斌谈到作品的延续性,和作品方向转折的契机。从刚刚进入创作阶段对自身专业的关注到对于自我状态的内省,再由此转变到对于“家”这一宏观概念的具体思考。这是一个慢慢具体化的过程,作品的关注点也逐渐落在实处。
张斌:我在艺术工作开始前的构思,总是与自身周遭现实有关,开始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我向Siri提问“什么是艺术”,让两个Siri以此产生一些对话,这也是大多数人刚接触艺术时会面对的疑问。刚刚进入创作阶段的时候,基于自身专业的影响我会用针线等材料,以这些媒介触发一些思考,创作了《Arhat》《失去的公园》等作品;后来,我愈发关注和内省自身的状态,作为感受城市变迁的亲历者,我的艺术工作让我记忆中的城市变得更加清晰与深刻,本次“步履环境”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一条被掩盖的河流No.1》,我用景观式的方式重塑记忆,重新感受地域性和城市文化特征;从今年开始,我多了一些和家人对话的时间,在这个“特殊时期”中不断地思考“家”这个宏观概念,我也希望在持续性的创作中能将艺术落到某一个实处,用边缘的方式重新激活生命和生活体验,而非在象牙塔中的虚幻。
《一条被掩盖的河流No.1》土壤、LED曲面屏幕尺寸可变
主讲嘉宾:周承昊
周承昊则从现场展出作品的最终样貌开始,通过一张张创作手稿带我们回溯了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改作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刚刚开始接触装置的契机。
周承昊:说到创作的出发点,倒是有很真实的回答,因为很真实的情况就是我们工作室每年会有一个年展,每一届学生都需要去参与,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这样一个作品。然后我感觉我对周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其实与上一届、上上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更多的是面对自身的感受和问题上的不同,所以此次我展览的《一千度冷却之后》《永恒与一日》《一声询唤》《直到下一幕》这几件作品也都是围绕自身问题出发,就像是独自踱步、看自己,在自己的问题中寻找答案。对于雕塑作品,观众有时确实会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作者确实很难回答,一方面,有一种直觉上的、感性上的没有理由的选择;另一方面,有的东西反而不说,观众能感受到那种模糊的意味,如果通过语言去阐述,反而削弱了作品本身的力量。
《一声询唤》电热丝、木、铁、电机、风扇110*80*400cm
主讲嘉宾:曹志昊
曹志昊关注人类共同的境况,他从“佛罗伦萨人与乌镇人是否一样?”这一问题代入,讨论了为何把在意大利现场的创作带来乌镇的缘由,同时也为下一场沙龙对于环境的探讨埋下伏笔。
曹志昊:我们艺术小组成立的目的是试图采用一种艺术语言“公有化”的方式去尝试化解个人艺术语言在不同地域或语境中的失能。我们的作品《动力沉思》也在本次“步履环境”展览中展出,这是一辆被改造的自行车,它安装了发电机和投影仪,通过脚踏发电,车灯投影仪可以在地面投射出自然影像。起初意大利城市建设蓝图里并没有植物的一席之地,城市建设完成后,为了装饰和丰富生活,又把自然景观以建筑立面上动植物浮雕的方式引入了城市,后出现了小型植物的商品化,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商品植物甚至仿真植物通过劳动的方式被私人所有化。这件作品还原了人类在历史中的运动轨迹。
《动力沉思》火山艺术小组(崔黎、曹志昊)表演装置、录像10‘17“
关于佛罗伦萨人与乌镇人是否一样?乌镇和佛罗伦萨的“原住民”在城市或社会进程里有着相同被舍弃和重构的历史,旧的运作框架被资本或意识形态的新型框架替代,随之而来的“原住民”返聘又成为了独特的新型景观。仿佛是一种巧合和偶遇,缠绕在其中的“动力”在人类进程改变宏大进程的过程里循环往复。至于面对进程与变化是好还是坏,我认为有着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是一种推进,在不确切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样板。
第二场:“乌镇作为环境”
主讲:马新宇、朱丽瑾
嘉宾:陈南汐、于果、石冰、林仪
主持:金亚楠
时间:2022年8月27日 19:00-21:00
地点:乌镇粮仓六号展厅
重点探讨艺术家在本地的工作如何对照更大的世界语境,让地区成为一种环境,成为一种媒介。本场会介绍本次参展作品中的一些作品,它们与某一地的环境有关,同时也和作者的自身环境相关。
主讲嘉宾:朱丽瑾
朱丽瑾的作品以风为创作脉络,在现场她从“风从何处来?”到“风如何来到乌镇?”再到“风要到何处去?”三个问题,向我们讨论了其自身创作的初衷,在乌镇现场创作的故事以及以及未来创作的可能性。逐渐深挖,谈论在风中进进出出的自我感受。
朱丽瑾:风是一种无形的、又有方向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它,却能感受到它,而且我们往往会忽略它。它就像是生物以息相吹的过程,原本无一物,但因为互相之间运动的轨迹产生了摩擦又或是温差等等看不见的原因而形成了风。这与环境有关。比如持续的停车会让公交站的某处有一个凹陷并凸起一块堆积物,沥青道路就会因此变得不平坦,这种形态似乎就是一种推力的痕迹。
《风和阻挡物》柳絮、沥青、仿生绿植、花岗岩砖块水泥、木架、亚克力、显示器240*138*202cm
什么东西可以让风很微观地被呈现出来,我选择了柳絮,它们被装在一个由透明亚克力围合的三维空间中。在乌镇的现场,柳絮像是一个物证,它被放在了一个无法被风吹动的地方。因由这收集来的物证,我们能重新想象到这里曾经是有风的,想象到平坦的道路如何被层层抬高变成阻挡物,风中的柳絮又是如何被阻挡物聚的。
主讲嘉宾:马新宇
马新宇此次创作的作品《乌镇河中的倒影里,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同样与风有关,他向我们层层剥开乌镇河中倒影里的故事。他通过在乌镇的经历与实践,产生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他认为乌镇的环境可以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想象空间,其中的道具与角色都共同构成了在全景式剧场的环境中的“倒影”,而那一阵阵风便是流动的想象。
马新宇:乌镇作为一个5A级的风景区,其古色古香的人文环境已然成为特色。在这里,有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如:游客、本地人、管理者以及有特点的物体。他们对乌镇的历史与文化的认识、感知都是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这些不同的感受构成了乌镇环境中的“倒影”。
乌镇河边的倒影里,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单频影像记录,LED手持风扇,乌镇景区物品,关于想象的文字尺寸可变
其中,人与物息息相连。有一位做手工灯笼的老板,她通过教游客做传统的灯笼,传递给游客上手实践的体验,也是灯笼构建起老板与游客的交流。这样的参与者在乌镇比比皆是,是这些人与物共同构建了乌镇的环境。
乌镇的经历使我受到许多启发,我将乌镇遇到的人与事,记录在手持LED风扇当中,赠送给景区的游客,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
*文字内容整理自讲座现场,部分内容有删改。
两场公教活动座无虚席,台上的艺术家们分享了他们创作的艺术灵感,在夜晚的沙龙即将进入尾声之际,意犹未尽,主持人邀请嘉宾和观众转移至陈列着《乌镇河边的倒影里,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的展厅,继续思想艺术碰撞的时刻。
“文化乌镇”和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联合开展一系列艺术沙龙、美育课堂、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