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后,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携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主办2023艺术仓库·乌镇“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
展览于2023年7月29日下午在乌镇粮仓正式开幕,近百位艺术家、媒体朋友们来到现场,共同见证此次艺术盛事。“文化乌镇”将以包容、多变、前瞻的视阈,再次向为艺术与交流而来的八方友人敞开怀抱。
开幕式上,顶度集团副总裁、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瑜女士发表致辞:
乌镇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自1999年保护开发以来,经历过“观光游”“度假游”到“文化旅游”,20多年间,乌镇作为全国领先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古镇,以传承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为己任,传播中华传统艺术精粹。艺术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乌镇承载着这种信念,致力于打造让每个人在艺术中能找到内心栖息地的港湾,为大众缔造理想生活的艺术蓝本。
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小镇的代表,乌镇拥有更为前瞻的国际视野与更加前沿的艺术表达。茅盾曾说:“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无论骄阳还是风雨,乌镇将永远与年轻人、艺术家一起砥砺前行,用诚心为这个时代奉上最具诚意的作品。我们欢迎更多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团队与项目可以选择与乌镇携手,书写新的传奇篇章。以乌镇的文化影响力为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与中国的众多古镇高举文化艺术火炬,共同繁荣中国文艺事业。
——陈瑜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傅巧玲教授发表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青艺周致力于推动建设“无墙的学院”,希望创作、教学、展示能够扎根于乡土、思想于人间、反哺于社会。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凭借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与文化乌镇牵手合作,让年轻艺术家的大脑花园去点亮千年乌镇,让艺术的创造力尽情绽放于江南水乡。
百年名校与千年古镇的合作,这有其内在的机缘,那就是对于美的呼唤,“仓库”本身具有储存能量的意思,如何把这种艺术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社会民众,我想通过两年的合作,“艺术仓库”做到了,而且这种能量正在积蓄,其影响力也正在进一步显现。其实中国美术学院与乌镇的合作,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早在乌镇开发的初期,关于江南水乡的保护与开发,陈向宏先生与中国美术学院时任院长许江之间有着深入的探讨,传为佳话。
行胜于言。中国美术学院与文化乌镇的合作,还不能称为纯粹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这是两个文化机构的合作,有共同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实实在在地在推进,非常不容易。单从工作量而言,这样的合作给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但是从学生而言,学生的毕业作品打破了校园藩篱,走向公众,是很有意义的,正如展览主题所言“游牧的种子”,期待发芽生长,当然,我们也期待文化乌镇可以与中国美术学院有更多更深的合作。
——傅巧玲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教授发表致辞:
此次参展的作品,媒介手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主题内涵多元,既有自我内心的审视,也有对外部世界的关照以及专业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在视觉感受上,有主题叙事性的表达,也有蒙太奇般的解构与重构,更有抽象意义的物质形态的构造。所有这些,都是青年艺术家们五年或八年以来学院生活中关于艺术问题的多重追问,也是他们面对当下现实与社会景观的自我理解与探索。因为他们相信,思想上的自我放逐与游牧,是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被作品创作着。所以,基于“游牧的种子”这一展览主题,除了策展前言中关于现代性以来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游牧传统的叙述之外,还有着一种双向的隐喻,一面青年艺术家们的自我期许,另一面则是作为老师和同道中人对他们的期待。
记得在去年致辞中,我曾谈到艺术仓库未来发展构想,那就是希望我们和文化乌镇一起,构建起当代艺术展、存、租、售多维度机制,去除艺术市场化的诸多弊端,形成一个对艺术院校、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一种全新的发展机制与合作模式,在助力乌镇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从具体而微的行动开始,用我们的耐心召唤艺术的雄心,去构建一种愿景,让艺术仓库辐射到全国,乃至全球艺术院校,将具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启示性文化生活现场的乌镇,打造成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互浸染,和谐共生的发展样本。
——班陵生
01 抽离庸常
“游牧的种子”生根乌镇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游牧的种子/Nomadic seeds”,我们不可否认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影响,仿佛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重复循环之中。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提出了一种名为“游牧思维”的哲学观念,旨在削弱这些标准化和编码化的模式。艺术家们的“游牧思维”代表着对社会流动性和变化的接纳,代表着一种锐意创新的当代精神,更是追求一种“去中心化”田园牧歌式的诗性表达。学院花园是与游牧思维相呼应的特质,是艺术创新思想的温床。
“游牧的种子”暗示了个体和社会的持续变化和演进,以及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毕业季正是成长与硕果的见证,也正是将这些种子播撒向社会的起点。藉此,希望我们勇敢地探索未知,并迎接挑战。
展览共计展出31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光影魔方”,由雕塑系学生作品构成。雕塑艺术是力量与精神在空间中的碰撞融合,是光与影在空间中的交织游弋,是智慧与启示的纪念现场。光影是我们思想中的光与影,魔方是我们行动中的难题和挑战,此刻,这正是一方可以共景、共情的魔方花园。
贾童童 《如果疼痛是种破碎的声音》
纸浆、蜡线、刺青针
400*400*350cm
第二部分是“心灵时空场”,是公共空间艺术系青艺周展览《大脑花园》的分主题,以此回应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个体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发出的艺术再实践。
吴毅泉 《所谓伊人》
竹子、合成板、柏木、石砂、钢管、钢板、铁球、电机件、扩音器
200cm × 200cm × 30cm / 400cm × 80cm × 250cm
第三部分是“远古文化池”,由纤维艺术系学生作品构成。纤维作为原始的根源存在,是一种在场状态存在的“隐而不显的东西”,也是产生共鸣的某种“不言自明的物因素”,而这更大意义上是存在于德勒兹指出的’一致性平面’中的’超物质’。个人身上深埋的远古文化池,使得我们连接到整个传统和人类的整个疆场,清醒、冷静、内化的去对应和回流。
02 携手探索
赓续文化普惠之路
2022年,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了融合了文化、艺术、旅游的当代艺术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仓库·乌镇”(CAA Armory·Wuzhen),以艺术普惠大众为己任,构建当代艺术存、展、租、售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机制。
艺术仓库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院校积极参与,创造一个持续有效的艺术平台,持续活化艺术仓库空间并扩大乌镇艺术仓库的国际影响力。本次2023“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将是艺术仓库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探索。
乌镇·北栅丝厂·粮仓
本次展览沿袭去年的“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依然将展览场地设置为乌镇粮仓,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年重新改造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标识,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与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传统和未来的结合。
艺术滋养赋能社会美育,除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品在粮仓开展为期近半年的展览,可供参观之外,本次展览也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家授课开展免费教学,真正让普罗大众参与进艺术创造、艺术工坊、美育课堂等活动中来,实现乌镇在地艺术文化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03 同频共振
缔造流动艺术盛宴
乌镇与艺术的羁绊由来已久。中国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曾说过:“艺术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生活不等于艺术”。在江南水乡独特的人文环境之中,“文化乌镇”致力于探寻生活与诗性的平衡,在悬置于尘埃与宇宙之间的每个当下,以求变之心孕生创造灵感,以美育之心追寻生活真谛,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为依托,将乌镇化作流动着艺术盛筵的“乌托邦”,成为当代国人暂避都市尘嚣、回归质朴灵魂的一味良药。
展 期: 2023年7月29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 乌镇·粮仓
学术主持: 班陵生
项目策划: 郑靖
项目总监: 邱建卫
展览总策划: 余晨星
策展团队: 张俊 应歆珣 付岩 石冰
项目统筹: 金亚楠 寇树德 杨端晨
布展统筹: 尹宝
视觉设计: 张文权
影像视觉: 谢欣欣 齐国鑫
主 办: 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参展艺术家: 唐咏青、汪凌、徐可、林婕、陈剑、贾童童、任峻、孙滢婷、黄子轩、应涛、翟宇辉、刘易、任超、杨菡琦、阮媛媛、朱磊、许铭杰、李霜霜、甄伟康、吴毅泉、徐向真、陈婉月、舒烨文、黄蓉、陈子瑞、刘嘉琛、姚皖情、谢绍凤钱晨、李雯、马宇琦。
预约小贴士:
1.展期:2023年7月29日-2023年12月31日,每周一闭馆。
2.入场方式:需提前实名制预约入场。乌镇景区旗下酒店住宿客人凭房卡免预约进入。
3.7月29日开幕当天不开放预约。
4.开放时间:13:00-20:00(19:00停止预约,19:30停止入园)
5.地点:乌镇·粮仓(乌镇西栅景区东门外-环河东路29号)
关键字:乌镇,游牧种子,粮仓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