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宏办公室的书架上堆放着他为乌镇所画下的一张张图纸,卷册成山。作为乌镇景区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今天乌镇的砖砖瓦瓦都出自他的笔下。他将小镇一笔一笔画出来,再与大家一起,一步一步走过来,直到今天。
担任乌镇戏剧节主席十年来,陈向宏仍然以一个幕后的服务者和协调者自居。
“我认为我在乌镇戏剧节的角色也相当于一个乌镇戏剧节的‘书记’,”陈向宏说,“我要负责把握正确的信息导向,然后协调内外、各方的力量,凝聚大家的人心。”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
在发起之初,陈向宏对乌镇戏剧节的定位仅仅是一个小镇的文化节庆活动。而十年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乌镇戏剧节已经不仅仅属于乌镇,而在更大的层面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乌镇戏剧节为中国戏剧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陈向宏总结,“我称之为‘小镇力量’。”
陈向宏认为,乌镇戏剧节的十年推动着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通过乌镇戏剧节,戏剧走出都市,不再是独属于城市的文化活动,而是融入到了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活跃的小镇中,与当地的在地文化、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全新的戏剧体验。这使戏剧更多元、更自由。
十年来,乌镇戏剧节关注戏剧与生活的相遇,助力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化生活形式紧密融合。展望未来,陈向宏希望乌镇戏剧节能够在其包容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变得更有多面性。
他希望乌镇戏剧节继续吸引不同风格的戏剧艺术,成为一支真正引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力量。
Q:您认为乌镇戏剧节的独特性在于何处?
陈向宏:我觉得乌镇戏剧节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在一个不大的、充满着中国传统元素的空间内,将包括建筑、景观、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与戏剧进行融合,让所有的观众能够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欣赏到人间的喜怒悲哀。
此外,乌镇戏剧节十年来一直强调“艺术家办节”。比起很多大规模团体机构所主办的艺术节,乌镇戏剧节更民间、更有亲和力,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包容性。在乌镇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人都是欣赏者。乌镇戏剧节有着生活化的独特魅力,已经与最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这种独特的体验感是乌镇戏剧节的长处。
最后,乌镇戏剧节一直保持了它的本真。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艺术家发起人们,都把乌镇戏剧节当作一项神圣的艺术活动。我们绝不将它作为一项用以达成某些商业目的的文化活动,而是明确而纯粹地希望乌镇戏剧节成为一个通俗的节日。乌镇戏剧节应该在众多的商业活动之中承载人们对艺术的某种纯粹的向往。
Q:您认为,乌镇戏剧节一以贯之的戏剧内核是什么?
陈向宏:乌镇戏剧节为中国小城镇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先例。有人说乌镇戏剧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属于中国小镇的一种文化魄力与追求;有人称之为一种新的乡建模式。乌镇戏剧节一直希望通过国际性的方式,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戏剧艺术,也让更多国内观众了解世界戏剧的发展趋势。在这里,小镇是戏剧的舞台,戏剧是小镇的内容,也是小镇的生活。
乌镇戏剧节的作用在于,它通过独立的艺术探索,将小镇最本真、最质朴、最鲜活的生活方式与当代的艺术表演方式融合起来。所以我认为,乌镇戏剧节的内核就是“三个拥抱”:拥抱传统,拥抱生活,拥抱未来。
Q:您印象最深刻的乌镇之景是什么样的?
陈向宏:我最喜欢的是街头的古镇嘉年华,我觉得在乌镇各个有江南韵味的场景中,表演者跟观众是分不开的。桥上的看桥下的,桥下的又看桥上的,他们都是风景。表演者和观众成为了这个江南小镇最灵动的一道风景。
在乌镇街头,我看到好多不知名的青年,可能是戏剧爱好者,也或许有着别的身份。有时天上下着雨,他们淋着雨聚精会神地表演。而观众也无需买票,围成一团,纷纷用欣赏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表演艺术。他们同时同地,忘记了天在下雨。这让我觉得人间的美好莫过于此。
关键字:乌镇,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