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讯
开发见证者
美好的怀念都已重现
现任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的邵云,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他曾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先后在乌镇有线电视台、桐乡报社等多家媒体单位任职,他用笔和摄像机,全程见证并记录了乌镇东栅、西栅景区开发改造的全过程。
1998年,乌镇筹集了10万元,希望开发乌镇景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发成功。后来,桐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乌镇景区的想法,准备了20万元启动资金,并联合13家单位筹集了1250万元,委派时任桐乡市长助理的陈向宏到乌镇负责开发。
陈向宏到乌镇时,正值1999年,乌镇正好发生了一场火灾。后来调查发现,是一位老太太大年初一在家点香火,自己又出门了,结果不小心蜡烛刚巧烧到了木桌子旁边的木板壁。当时在西栅,火灾一连烧了13间房屋,正好烧到了石墙门的外面,幸好,火势并未“跃”进来,高高的风火墙把火“封”住了。“这可见江南古镇风火墙的功效,景区里至今保留着这一遗迹,还做了警示牌。”邵云说,从陈向宏到乌镇起,正式拉开了乌镇保护的大幕。
在邵云看来,乌镇东栅和西栅景区的成功开发,与“乌镇模式”的确立不可分割。
邵云回忆说,他在乌镇景区开发报道过程中,和阮仪三教授遇到过五六次。当时,阮仪三教授正在将江苏的周庄、同里、?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六大古镇,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他清晰记得:2000年10月,阮仪三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一起来乌镇,阮仪三教授对乌镇的保护方法很肯定。他的评价是:乌镇的保护方法很独特,这种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方法值得世界借鉴,应该作为一个模式来推广。
1999年,乌镇遭遇了一场浙北洪灾,当时的茅盾故居被淹,灾情相当严重。经过后期整修,重新修护了防洪堤,并对房屋进行修缮,直到2000年,恢复了北宋年间建造的修真观。
“在乌镇保护、开发期间,来的最多的是法国专家。”邵云清晰记得,2000年,恢复建设修真观时,挖土机上扎上了喜庆的大红彩球,古镇里放了鞭炮,挖土机开挖第一方土时,法国专家兴奋地鼓掌。那时还在修真观门口发现了两件“宝贝”:一件是一对“怪兽”,后经鉴定,原来是汉白石的“门当”和“户对”;另一件是一只石香鼎。
“乌镇模式”还包括了许多好的理念,比如:以旧修旧、管线地埋、拆修还旧等。为了更好恢复古镇原貌,采用以旧料修旧建筑的方式进行改造。比方说,一根柱子霉掉了,截下一段,再使用同年代的木料,旧料的颜色、老化程度和纹理都与原来的材料相当接近,以此修补,重返一百年前的街区风貌;遵循“时空定位、重返百年”的理念,一百年前古镇上没有电线杆,改造时采用管线地埋的方法。现在的西栅老街管线地埋与东栅完全不同。东栅景区采用“三线两管”,“三线”即电话线、电灯线、有线电视线,“两管”即自来水管、污水管。而在西栅景区,21种管线全部埋入地下。早在2003年,就已考虑到将无线信号网线、雨水收集系统,也一并埋入。这套先进的地埋系统、直饮水等,以“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命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乌镇展馆上得到展示,吸引了中外参观者的关注。
为了改造整个东栅,当地还出资445万元,买下7个破产的污染企业。一家老的电镀厂当时已破产停工,每天还排放着污水,收购后改造成现在东栅景区的染坊,“变身”为蓝印布坊这一旅游景点; 还有一个打铁铺,收购后建成现在的木心花园。
“心高、眼高,才能手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邵云认为,乌镇大剧院、枕水度假酒店等,在硬件上的设计上追求高端、大气、精细,同样,“乌镇模式”的成功还包括了不断创新、拓展、转型和升级的内涵。
2001年,东栅景区开放后,原先每年游客不足3万人,当时只有一些文化人士来参观茅盾故居。到2002年,游客达到200多万。2003年,乌镇景区考虑建设二期工程,但如果“死守”原先的模式,那还是一个观光型的景区,最多只是半天的游程。在西栅景区设计上及时调整,设计成为一个观光型的休闲度假景区,在理念上融入了现代旅游的新概念,增加了酒店和民宿,扩大了历史街区面积,仅桥梁就有100多座,有历史年龄的老桥达到70多座,弯弯曲曲、林林总总的河道盘绕在整个西栅景区里,让水乡更有韵味。“乌镇民宿更让游客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邵云把民宿定义为:在标准化管理下的亲情化,既有酒店的享受,又有回家的感觉。
“一个古镇如果没有文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果有了文化,再与躯壳有机结合,就会还原出活生生原生态的水乡古镇。”现在的乌镇古镇里,还增加了“童玩节”、“长街宴”、“香市”等传统江南节目。在景区的保护上,鼓励一些返迁的老乌镇居民来景区里种花种草、爆爆米花、拉二胡、下象棋,以增加乌镇的原生态风貌。
如今,乌镇有7个剧场,建立了大剧院,举办了两届乌镇戏剧节,千年古镇成为了一个文化小镇。刚搞戏剧节时,还引发了争议。“到了今天,乌镇更应海纳百川,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四方宾朋,既要展示本地的乡土文化,也要融合国内外的先进文化,这就是一个古镇的包容心态。”邵云如是说。
保护一个古镇,要用一种有序的眼光来看待。作为一名老乌镇人,邵云谈及对乌镇“最怀念的”的三件事,如今都已在西栅重现了。他最怀念的是古镇老街上的浓浓的市井风情,一到早上街上有油条、面条、软糕和新鲜蔬菜,最怀念的是一到夏天能在河里游泳,最怀念的是傍晚能在桥上围着听故事……
“微笑房东”
管理得好才有回头客
中午时分,乌镇西栅景区巷子里各家民宿传出阵阵的炒菜香,顺着菜香味,走进这套沿街的3A甲民宿,一进门便有一股浓浓的家的感觉。
一间30多平方米的客堂间,分成里外两间。进门右侧挂着用蓝印花布手工制作的书报架,整齐地摆放着乌镇景区地图等宣传册,供游客免费取用; 另一侧则贴满了孩子手绘的各种卡通漫画,以及孩子在校获得的奖状; 正对大门的墙上和房顶上挂满了住客留下的好评,无一不体现出一个幸福小家的温馨。客堂间的里间,一边是透明玻璃装饰的开放式厨房,靠窗一边则摆放着两张方桌,周围坐满了食客。食客在此可以一边享用乌镇当地的私房菜,一边欣赏窗外水乡河畔的美景。
民宿的女主人李莉勤快、干练,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李莉说:“我从小在乌镇长大,乌镇就是我的家,自己和乌镇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正逢乌镇西栅景区改造,李莉一家搬离了乌镇。2007年,她作为首批乌镇原住民参加了重返乌镇景区参观游览的活动,当时,她就被改造后的乌镇美景深深打动了。
“以前乌镇的河面上,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改造后的河面晚上也是一片美景,就连房屋屋顶上也有灯光,非常迷人;以前在乌镇生活,每家每户都使用老式马桶,现在的民宿按照现代化统一标准修建,不仅配备带抽水马桶、淋浴或浴缸的独立标准卫生间,还配有卫星电视、免费宽带、直饮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除了卫生间,厨房设施也整齐划一。更值得一提的是,民宿中涉及到的所有电线、排水管、网线、电话线等各种排线,全部统一安装到地下,一点也不凌乱。”对改造后的乌镇景区,李莉赞不绝口。也因此,她更坚信:未来的乌镇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旅游景点。
带着一份“老乌镇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希冀,参观完第二天,李莉就向原所在单位铁通公司正式提交了辞职信,申请报名乌镇景区民宿项目。从正式提出申请民宿项目,到接到通知参加考核、面试,再经过统一培训正式开业,李莉称,这一过程可谓是经过了层层考验。
为了确保游客的饮食安全,民宿里所有的食品管理都经过严格统一管理,像米、油、盐等各种调料,由乌镇景区管理公司统一进货,鱼、虾等河鲜可以到菜市场自行采购。在客房的硬件上,当初改造时就按照统一现代化标准设计,在后期管理上,也要求做到统一消毒、统一配置。在价格上,无论是民宿的住宿价格,还是民宿提供的餐饮服务,也都由乌镇景区管理公司统一标价。网上预定和登记入住,都由景区服务中心统一备案。为了让住客在民宿里更好体验淳朴幽静的水乡生活,在民宿统一的公共菜单上,还允许各家民宿提供价格亲民的私房小菜。在李莉经营的民宿里,李莉妈妈最拿手的私房小菜有:芹菜摊鸡蛋、老鸭千张包、鱼头粉丝等。
李莉经营的这套民宿一共有八间房,主要由她和妈妈两个人负责,哥哥也常来帮忙。“既然每间房间的硬件装修是统一的,那我就多在软装上下功夫。”李莉说,选择民宿的游客,往往希望领略中国传统的江南风味,妈妈最擅长用蓝印花布做装饰,所以在房间里也布置了一些。客堂间的顶上再挂上一些全家人的合影,不仅显得温馨,还吸引一些游客把自己的旅游照片也挂此留念。
“虽然经营民宿收益不错,但想要经营管理好民宿,远比想象中要忙碌、琐碎得多。”李莉说,从2007年接手开办民宿起,她每天一早到民宿,为住客准备早餐,晚上8点才能离开。白天妈妈负责烹饪,请人专门负责洗碗,孩子只能全权交给先生照看。遇到值班时,李莉、妈妈或哥哥轮流住在民宿里,确保民宿24小时有值班人员。
不过,好在每年来乌镇游玩的游客一直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乌镇戏剧节期间,几乎每天都爆满,民宿里的餐饮生意好到早上、晚上两张桌子不停翻桌。有时候想要吃上一顿饭,至少要排队等上一小时。
在李莉经营民宿的八年里,小小的民宿还接待过不少名人。李莉回忆说,画家陈丹青就曾在这住过两三次。起初我也不认识陈丹青,只知道来了一位“老客人”。后来听人说起才知道原来陈丹青是木心老师的徒弟。为了体现“老乌镇人”的盛情,李莉还特别为陈丹青买了乌镇的特色菜小羊肉,以此招待这位乌镇的“老客人”。
“只有管理得好,民宿才会有‘回头客’。”对于经营民宿,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李莉深知,唯有以最真诚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肯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营理念,李莉的3A甲民宿还获得了由乌镇景区评比颁发的“微笑房东”荣誉证书。
“老乌镇人”
菊花茶里的小镇人情
在乌镇西栅风景区一临街处,有一个地理位置相当不错的门面,乌镇景区管理方不但没有拿此门面招租开店,相反投入经费、配备设施,开设了一家“志愿者之家”。一批曾经生活在此的“老乌镇人”,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无偿为过往游客提供志愿服务。
“志愿者之家”真的像家。茶杯架上整齐摆放着标识“已消毒”的玻璃杯,游客可以随意取用。喝上一杯暖暖的热菊花茶,再歇歇脚,和“志愿者之家”里的“老乌镇人”闲话家常,听他们讲讲乌镇的历史文化典故。一旁摆放了多组手机充电器,供游客为手机充电,另一边还有一台电脑,方便游客随时处理数码照片。除此之外,“志愿者之家”的墙上还张贴了长途汽车发车时刻表和夜班车时刻表,囊括了从乌镇往返上海、萧山、苏州等周边城市的线路。
今年67岁的“老乌镇人”沈宪清是“志愿者之家”的发起人之一,他说退休后想为家乡做些公益,于是建议开设“志愿者之家”。2008年12月28日,“志愿者之家”正式成立了。现任会长冯培祥和副会长沈宪清就是当初“志愿者之家”的发起人。创办之初,志愿者们自费购买了茶具、热水瓶,为游客提供免费热水。后来,考虑到来乌镇游玩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志愿者之家”的开放服务时间也延长至晚上。现在路过“志愿者之家”的人,都会看到门口悬挂着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上用中英文写着这里提供各类免费服务项目,包括菊花茶、热水、手机充电、相机导照片、信息咨询、物品临时寄存、母婴休息点、雨伞租用、针线包、打气筒、衣物烘干等。
在“志愿者之家”成立的6年里,在此提供无偿服务的志愿者数量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20多人。“志愿者之家”里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出生或长期居住于乌镇的“老乌镇人”,现在大多已退休,根据每周7天志愿服务时间,分为7个组,每天安排5个人分别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多个时段轮流值班。“志愿者之家”还根据每位志愿者的个人特长,细分成文艺组、写作组和书法组等,比如:到了春节,书法写得好的志愿者,会为乌镇景区里的民宿免费写对联。
“志愿者本身都有退休工资,生活规律稳定,但大家都热衷奉献,觉得能为乌镇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很开心。来乌镇的游客也很乐意与我们这些‘老乌镇人’交流,总是聊得很欢。”沈宪清说。
目前,“志愿者之家”的冬令服务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5点,周末和双休日的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由于每天来乌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志愿者之家’ 在中心位置又增加了一家,总共两家。”乌镇景区活动管理公司管理组高昱萍形象地说,“志愿者之家”现在也有了“连锁店”。为了尽可能方便游客,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像免费雨伞租用服务就可以在两家“志愿者之家”的任何一处归还,甚至还可直接归还至乌镇景区服务中心的行李房。
“毫无疑问,西栅景区临街的铺面开店效益一定很好,两家‘志愿者之家’ 的铺面面积超过200多平方米,如果开店一年营收至少几十万元,但乌镇景区管理方坚持将此作为公益服务场地,还补贴水电费、投入购买设备,为的就是给来乌镇旅游的游客以温馨的感觉。”高昱萍说,如果来古镇游玩遇到黄梅天,很潮湿,“志愿者之家”还特别购买了家用干衣机,供游客使用。前不久在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志愿者之家”也成了大会高校学生志愿者的最佳休息地。
“志愿者之家”的游客留言本上,写满了中外游客的赞美。“美丽乌镇,温暖乌镇,享受了一次旅游,爱上一座城市”、“转悠了一天,一杯菊花茶,谢谢志愿者带来的便利”……这样的100页一本的留言本,至今已集满了48本。
关键字: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