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古老的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发展,乌镇将渐渐消逝的中华传统技艺展现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
高杆船
高杆船又名标杆船,俗称“蚕花船”,是桐乡一带种桑养蚕地区为祈求“蚕茧”丰收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高杆船是桐乡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赛事活动,一般于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间进行表演比赛。活动场地一般设置位于河面的一条船上,于船中央放置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约10-15米,表演者赤手空拳,沿毛竹爬到上部,离开地面约10米左右,于竹杆上面表演翻、滚、撑、挂、吊等等动作,一气呵成。民间将毛竹比喻成“蚕花竹”。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以象征蚕宝宝。旧时桐乡蚕花盛会时都有表演,现已经成为桐乡一项特色演艺活动。乌镇旅游开发后,把高杆船的表演场地设于乌镇景区东栅财神湾内,一次表演活动一般持续10-15分钟,表演者一场动作结束后挂在上面休息,等回复体力后再进行表演。如今,高杆船表演已成为景区一项富有特色的动态旅游表演活动,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历程】
2008年5月,高杆船成为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6月,高杆船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
踏白船
踏白船,是乌镇当地一种民间体育竞技的形式,主要为祭祀蚕神而设,是乌镇香市的代表性活动之一。每逢香市,在乌镇市河里,场面最壮观的要数"踏白船",它是一种集娱乐、竞技和助兴于一体的水上活动。改装渔船为踏白船,抽调村里的壮汉组成船队参加比赛,按每船双詹八桨的装备要求参加踏白船竞赛。比赛时,只见船身形如龙、快如弓,犹如蛟龙现形,腾空出水,两岸观者欢声雷动,喝彩连连,极具水乡风情。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其渊源恐怕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意在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行船速度,在清明节时期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
【历程】
2009年5月,踏白船作为扩展项目,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2009年6月,踏白船被列为第三批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乡童玩
童玩节是乌镇景区专门为现代少年儿童设计的度假休闲的旅游项目,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八届。乌镇景区通过充分挖掘大文豪茅盾笔下的古老的游戏项目,策划了一个富有特色的童玩节。童玩节期间,上一辈玩过的游戏会再现在各位游客的面前。抽陀螺、看西洋镜、捉七、学剪纸、挑香棒、滚铁环等似曾相识的游戏,让现代少年儿童在快乐的娱乐中长见识。
童玩节展示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数十项之多,具有知识性、技巧性、参与性、趣味性等特点。活动期间,整个乌镇景区成了一个儿童参与各项游乐活动的儿童乐园,数十个游乐项目遍布于景区的各个角落,游客随游程每到一个地点,就有相应的项目设置在那里,并有专人负责进行活动指导,直到走遍整个景区,玩遍各个游乐项目。不仅是小孩,而且大人们也可从中感受年少时的快乐时光,重温过去美好的岁月。
【历程】
2009年6月,水乡童玩被列入第三批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6月,水乡童玩被列入第三批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拳船
拳船又称船拳,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乌镇地处两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水系比较发达,而太湖湖匪盛行,官府往往又肃匪无措,无力保障地方平安。因此当地船民、渔民自备刀刃,聘请武师,公开练武,既练武强身,又抵御湖匪。旧时拳船活动往往与庙会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民间活动中。每年寒食、清明时,各地民众大多汇集在吴兴、德清、桐乡三县交界处的含山头,拳船达百艘之多。表演精彩的拳船,当地群众奖以糕点、果品。在长期的拳船活动中,各地拳船常常把兄弟拳种的优点融入自己的套路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以拳见长的,也有以掌为主的,还有以器械著称的。现在拳船已经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此外,以前乌镇当地的居民都靠种桑养蚕为生,“船”和“蚕”在我们当地的土话种是谐音的,所以拳船表演,也是为了庆祝蚕乡丰收。
【历程】
2009年6月,拳船活动被列入桐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字:非遗,乌镇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