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当时乌镇香市在杭嘉湖地区名气极大,其规模仅在杭州的西湖香市之下。 《乌青镇志》称:“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其时有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游人甚众……”
香市起于何时,史无确载。乾隆年间的《乌青镇志》已有清明祈蚕的风俗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大概可算是香市的雏形,“香市”名称的正式提出则见于民国的《乌青镇志》。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来月。清明节前两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
其时,乌将军庙(即土地庙)、修真观和普静寺一带的旷地上,布满了临时搭建的茶棚、小吃摊、糖摊、杂货摊;各地戏班子也都拉开架子,什么跑马戏、髦儿戏、木偶戏等应有尽有,武技、杂耍也来凑热闹;修真观前的戏台则上演神戏,头一出戏还一定得是《风波亭》,据说是为了纪念忠良岳飞;广场上热闹,寺庙里更热闹,满大殿是钟鼓声、诵经声和缭绕的香烟。
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妇女们则有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手”,以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蚕花廿四分”。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蚕农不敢有丝毫大意,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
选择清明到谷雨赶香市是有道理的。谷雨一到,农家就要投身饲养春蚕的忙碌,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有段空闲,又值风和日丽,正好行乐。
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与乌镇多寺庙以及去杭州的香客途经乌镇烧回头香这件事有关。乌镇建于梁代存至民国的古刹有3座,香市的中心普静寺建于梁天监初年。唐长庆年间(821~824),寺庙有30多座。明清时期,乌镇的寺、院、庙、观、堂、庵不下5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三宫、六院、九寺、十三庵,这还不包括城隍庙、关帝庙、乌将军庙、修真观、观音堂等庙宇和财神堂之类的小庙。寺庙多,香客来得就多,一到农闲时节,乌镇自然香客云集,随之而来的摊贩、戏班子等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同时,由于杭州西湖香市名闻天下,每年清明前后,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和本省嘉兴、湖州农村的农民都要途经乌镇前往杭州烧香,回来后,还要在佛事兴盛的乌镇还香,名曰回头香。这批香客涌进乌镇,大大繁荣了当地的香市。
后来,香市渐渐匿迹了。古镇保护开发后,沉淀的民风民俗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如今“香市”活动已成了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撕杀;水乡婚礼则充满柔情似水的浪漫气息。五花八门、姿态各异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
关键字: 香市,清明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