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园,名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因世居乌镇近郊炉头杨园村,人称杨园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崇奉程朱理学,以教授学生为务,人品德行,无可挑剔,尤有孝行,在乌镇名声极大;中年经营农务,以实践所得,写成《补农书》一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农学家。
张杨园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且祖父、父亲、哥哥都是读书人,父亲、哥哥曾中过邑庠生(秀才),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自己的聪明和好学,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孝笃的品德。15岁,应童子试,补县学弟子员(秀才)。1631年,23岁的杨园到友人颜士凤家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教育严格,既重知识,又重德行,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做学问的方法示范。他自己对孔孟之学极感兴趣,提出“祖述孔孟,宪章程朱”,在授徒时同样贯穿了这一宗旨。在吕留良的语溪东庄留馆时,他帮助吕留良刻印了二程遗书、朱子遗书、语类及先儒遗著数十种,为保存古籍、弘扬文化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教育的同时,杨园的求知研究之心从不稍懈。他研读《小学》、《近思录》,钻研孔孟儒学和程朱理学。晚年,杨园的治学水平更显精熟,对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条分缕析的评论,揭露其阳儒阴释的学术本质。
从顺治四年(1647)开始,张杨园一面教书,一面雇人经营农业。`每当春耕、秋收季节,他都要暂停学馆,回家务农。48岁那年,杨园完成了《补农书》,以补充当时流传的《沈氏农书》的未尽事宜。《补农书》较多地介绍种桑、养蚕和丝织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很适应当时蚕桑、丝织业已较普遍的现实,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代农学专家陈恒力对《补农书》评价甚高,说它是“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种最可宝贵的遗产”。后来,该书广泛流传于苏、浙、皖等地,并根据书中的方法指导生产。1957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组织力量来嘉兴农村作调查,对《补农书》作过专题研究。
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张杨园恬然而逝,被安葬于住宅东南半里许的田头,后又迁葬于杨园村北西溪桥畔。乾隆年间,浙江学使立巨碑,上题“理学真儒杨园张先生之墓”。200年后的同治十一年(1872),清政府为笼络人心,降旨准张杨园从祀圣庙,即把张杨园的牌位供奉在孔庙正堂前的廊屋里,分享祭孔的祀品。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极高的荣耀。难怪后人要大发感慨,说“布衣祀两庑,古今能有几?”
张杨园的著作,《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儒林一》有记载,如《读易笔记》、《读史偶记》、《近古录》等,后人以《杨园先生全集》刊行。
张杨园之教学、研学、著作卓成大家,为乌镇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乡贤。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