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7月19日出生于乌镇,为茅盾内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原名孔令俊,字若君。孔子第七十六代“令”字辈。在家乡乌镇读小学,去嘉兴读中学,后赴沪入上海大学。在时代的感应下,孔另境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课余从事工人教育,192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五卅运动上街时被捕。
大革命时期, 孔另境赴广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担任助理干事,后参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随北伐军誓师北上。国共分裂时被“欢送出境”。
从政治战线退到文化战线之初,孔另境赴天津南开中学教书,后转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因“共党嫌疑”被捕,转解北平行营军法处。后经鲁迅托许寿裳、汤尔和与北平行营张学良说情,百日羁拘后由李霁野、台静农保释出狱。
回到上海后,开始从事职业写作,为生活书店、中华书局等写书《斧声集》、《秋窗集》等。为茅盾助编《中国的一日》;在《申报·自由谈》、《现代》等报刊上发表杂文和散文。编辑《现代作家书简》、《中国小说史料》等。从1924年起发表作品始用“另境”笔名,以后孔另境成为他的常用名。
1936年冬,孔另境任华中学教导主任,又创办了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在抗战文化宣传工作上,曾起了一定的影响
1938年11月,孔另境与其学生金韵琴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被冲破,学校停办。孔另境携眷赴苏北投奔新四军。回沪后,孔另境为世界书局主编大型《剧本丛刊》五集。由于进步立场明显,1945年5月,孔另境终被日本宪兵拘捕,受尽严刑拷打。
抗日战争胜利后,孔另境加入第三方面军主办的《改造日报》工作,并为大地出版社、春明书店等主编《新文学》、《今文学》等刊物,发表茅盾、郭沫若等重要文章。1948年入江湾中学教书。
1949年终于盼来了上海解放,兴奋之余文思大发,孔另境连续发表《迎接人民解放军》、《旧事新谈-—怀念革命的摇篮上海大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等文章。同年8月孔另境赴京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在大会作专题发言。之后,孔另境曾任大公职业学校校长、山东齐鲁大学教授、上海春明出版社总经理及总编辑等职,公私合营后,进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7年3月孔另境代表出版界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回来后又参加上海宣传工作会议,“大鸣大放”后,不久即进入反右整风阶段,孔另境虽然没有被定为右派,但“漏网大右派”的帽子却一直跟随着他,历次运动不断地被重点批斗。
1959年孔另境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1960年底筹备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任编审。从此报刊上再也没有发表他的文章。1963年孔另境获准一年半创作假,在家埋头编著五十余万字的《五卅运动史》,此稿最终没有出版。
孔另境年满60周岁退休,虽然赋闲在家,仍难逃“文革”噩运。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1968年7月,孔另境被上海虹口区公检法军管组找去“谈话”,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坐牢。关押7个多月后,并发大叶性肺炎,终至不治,于1972年9月18日离开人世。享年68岁。
孔另境著有《斧声集》、《秋窗集》、《庸圆集》、《横眉集》等,1987年,出版《我的记忆——孔另境散文选》,其未刊著作尚有《五卅运动史料》、《中学国文教材丛书》、《万古忠义》等。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