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祖籍安徽歙县之长塘,故称长塘鲍氏。父亲鲍思诩娶杭州顾氏为妻,遂移家杭州,鲍廷博曾一度迁居青镇杨树浜南村。
浙江自古多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清两代,仅桐乡就有四所闻名南北的藏书楼,即濮院杨氏的嘉乐楼、梧桐汪氏的裘杼楼、崇德吕氏的天盖楼和乌镇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知不足斋藏书可观,所藏之孤本、善本经鲍廷博及其子孙校刊而辑成的《知不足斋丛书》计30集,收书207种,蔚为大观,内容涉及经史考订、算书、金石、书画、地理、诗文集、书目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大型丛书之一,世称善本。
鲍廷博的藏书来源,一是搜购,二是抄录。他爱书之名远播之后,四方来售者无数;他听说有人售书,无论远近,亦必前往搜购。他和当时著名藏书楼如赵氏二林的小山堂、汪氏的振绮堂、吴氏的瓶花斋、孙氏寿松堂等订有互抄之约,鲍廷博每每不辞劳苦,亲自抄录他们的善本、珍本和孤本。
鲍廷博精于版本目录之学,长期的搜购更增强了他的鉴赏力。他能够对前来求售的书籍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对其中的错讹了如指掌。著名学者阮元称鲍廷博“博及群书,家藏万卷。虽隐僻罕见著录者,问之无不知其原委”。时誉如此之盛,鲍廷博却根据《大戴记》中“学然后知不足”语,谦虚地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知不足斋”。
乾隆诏修《四库全书》,征集天下已刊和未刊书籍,鲍廷博命子鲍士恭集家藏图书626种(多系宋元旧版),通过浙江学政王杰送呈四库馆,为当时私人藏书家进献之首。乾隆大加嘉赏,并颁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在发还原呈书籍时,乾隆还在其中的《唐阙史》、《武经备要》上亲题御诗,再示嘉奖。《唐阙史》上的诗为:“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橱。”得此殊荣,引得当时的读书人大为羡慕。
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于世。所以他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曾主持刊刻《知不足斋丛书》26集。丛书校刊于1796年,鲍廷博亲自校勘,汇集了他家藏的所有古善本和珍抄旧刻。鲍廷博86岁被钦赐为举人,一时传为盛事。鲍廷博刻书还有一件不为人所注意、但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即他曾刊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书即世称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也即乾隆三十年(1765)的杭州青柯亭本。此书一出,《聊斋志异》得以广泛流传,以后的各种评注本、石印本和铅印本等都据此翻印。
鲍廷博一生读书、爱书、搜书、藏书,从不自秘,常常投赠他人,并以为图书得以公用为藏书最终之目的。但垂暮之年贫病交加,一代书痴丧失了聚书、抄书的能力,无异于失去生命的源泉,第二年便告别了这个世界。
鲍廷博,一位纯粹的、令人钦敬的读书人,一位为保存和传播祖国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的藏书家。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