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原名家蕙,乌镇人,世界闻名的中国农学家,对小麦育种曾作出卓越的贡献。祖父善蒸,精历算,曾掌方言馆数十年。父亲承怿号伯欣,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1921年,沈骊英毕业于神州女中后,在苏州振华女校任教三年。旋留学美国,在威尔斯来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得理学士学位;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在美期间,听教授介绍世界学术进步概况时,教授列举学术专家之姓名、国籍,以鼓励各国学生,所举国名甚多,而唯独无中国。骊英感触殊深,遂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1917年回国,初任浙江省建设厅农业技师,从事水稻,小麦品种改良之研究。1923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此后,赴苏、皖、湘、桂、川、黔等地试验小麦杂交育种。所选育之九品系优良麦种,亩产较当地小麦高出40-100斤,且适种范围广,抗病害力强,成熟期提早5至10天,并可不碍水稻前期播种。其中“中农18”,系从世界小麦1700余品种中作对比试验,经七年不懈努力,优选培育而成。此良种抗病、早熟,丰产,质优,适应于中国,尤其是川、鄂、黔,陕等省。1926年起大面积推广,成都三年比较试验结果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小麦41斤,获巨大成功。
沈骊英从事科研,行识见,有毅力,精密刻苦,孜孜不倦。常冒大风雨赤足行走泥泞中,逐一审察试验之作物。抗战军兴,中央农业部裁撤所有女职员,独骊英坚决不走,恳切表示愿不领薪水,留部完成试验。她说:“我为事业,非为钱而工作。”政府从南京撤退,她以妊娠之身带子女三人开始流亡时,仍亲携历年试验记录和种子箱,自宁而湘而黔,辗转数千里。抵达四川荣昌县。途中常说,“抗战期间,一滴汽油,即为国民一滴血”,拒雇汽车而颠顿跋涉于蜀道。1928年.得双腿剧痛症,仍垂泪忍痛,不弃职守。每逢田间收种,必扶病前往,观察记录作物性状而忘其病痛。
沈骊英终日埋头丘陇之间、实验室内,积劳成疾,1941年10月7日,猝发脑溢血,殉职于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内,终年仅四十。卒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重庆各界沉痛追悼。冯玉祥,李德全夫妇、邓颖超,邓初民、张申府、史良、谢冰心等前往吊唁。董必武作五言长诗哀挽;邓颖超、冰心撰文怀念;学生费孝通以《一封未拆的信——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表达自己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沈骊英有著作22种,大半译载于英、美作物育种学和生物学杂志,常为各国学者所引证,故著名农学家钱天鹤誉之日:“骊英先生为农业界不可多得之科学家,其地位之高,在今日甚少有人可与之并驾齐驱。”
骊英丈夫沈宗翰博士,亦著名农业专家,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有子女四人,骊英去世时长子君山年仅九岁。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