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民,原名沈德济,是茅盾的胞弟,1900年6月23日出生于乌镇。与茅盾一样,他的小学也是在立志小学读的,中学则是在省立第三中学(湖州中学)读的。他的数理化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父亲的意愿,他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但也许是受哥哥的影响,沈泽民后来还是从事文学和新闻活动。
1919年,沈泽民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在南京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集会和宣传洱劫。同年寒假,在家乡与胞兄茅盾、表哥卢奉璋、同乡曹辛汉等组织“桐乡青年社”,出版《新乡人》杂志,宣传新文学,提倡白话文。11月,中国少年学会在南京成立,沈泽民是骨干之一,并一度担任《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的编辑工作。他还与同学张闻天一起担任《南京学生联合会月刊》的撰稿人,利用这些阵地,著文抨击军阀统治,揭露社会黑暗,宣传革命思想。还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学生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社会革命和妇女问题的文章和译文。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书籍多为日文,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与张闻天东渡日本进修日语。半年后回国,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由茅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他曾在党创办的平民女校教英文;在安徽省立五中任教时与进步师生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杂志;还在上虞春晖中学从事革命活动半年。
1924年1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改组,沈泽民当选为执行委员。他与早期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等发起“革命文学”运动,发表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
1925年秋,他与张琴秋结婚。张琴秋是他嫂子孔德沚的小学同学,又是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大学同学。不久,两人先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30年4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们与王稼祥、杨尚昆、张闻天、伍修权等陆续回国。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沈泽民被选为中央委员,并任宣传部长。3月,受党派遣,与夫人进入鄂豫皖苏区,5月,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沈泽民任委员,并兼任鄂豫皖省委书记。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沈泽民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6月,国民党纠集26个师和5个旅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10日,分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去向。一种意见认为,红军应跳出根据地;沈泽民则认为不应脱离根据地。讨论结果是两种方案都采纳:方面军总部率领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跳出根据地,暂到平汉路以西活动;沈泽民带领七十四、七十五两师坚持根据地斗争。
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肃反”中,沈泽民保护了徐海东等一大批优秀红军干部。后来,他任分局书记,与徐海东、吴焕先等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
1933年,由于斗争环境恶劣,沈泽民染上了恶性疟疾,根据地缺医少药,他无法得到很好的医治。11月病情加重。20日,沈泽民在湖北黄安(红安)逝世。逝世前,沈泽民自知不治,在一件衬衫上写了向党中央的汇报,要成仿吾带往上海。报告未写完,他就昏迷了。这件衬衫——沈泽民的重要遗物,成仿吾经多方辗转,终于交给了党中央。
沈泽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重要领导干部,为了纪念他为中国革命和新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大学”改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所大学,并冠以“国立”字样,如此殊荣,故乡能不骄傲万分!
全国解放后,沈泽民的遗体迁葬于红安烈士公墓,董必武同志题写了墓碑。
兄弟双双成长为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这在乌镇的历史上亦是绝无仅有的。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