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乌镇”和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开展“步履环境”乌镇粮仓艺术展公教活动系列第二期——关于雕塑的美育课程。
(因疫情防控需要,工作人员会实时控制展馆人数)
此次公教活动更适合中小学生预约。
乌镇粮仓6号展厅
课程一:雕塑的材料
⌈ 中华民居 ⌋ —— 负面成形
时间:9月10日14:00-16:00地点:粮仓·6号展厅
课程嘉宾:陆凯华
201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期间担任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班长。
2021年应届考入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研究生,现担任班长,雕塑系学生支部党支委,中国美术学院第九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代表。
课程介绍: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雕塑无疑是属于“视觉艺术”的。对于视觉艺术的“形式”而言, “材料”是最基本的方面。材料即媒材,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在材料的使用上给了雕塑更多的思考,并且发展和强化了作为雕塑本体语言的材料和自身特质的思考,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雕塑表现方面的当代性进行了重新定义。
特定的材料必然有着特定的材料形态和感官体验,当相互的固有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那么作品中材料的意义就可能被重新阐释。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使用各种材料的介入来进行不同的表现,以蕴藏在其中的各种社会和文化信息为基础,结合艺术家的直觉经验,经过材料与工艺的互动协作,结合特定的视觉想象,借由材料的物质语言来进行创作。
该课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动脑动手,感受雕塑泥和不同材料产生交际时所留下的痕迹,并在正形和负形间相互转化,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民居,了解负面成形制作的实际操作步骤,懂得形象空间转化的有趣,材料的运用,开拓思维。在体会雕塑本体语言的同时产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课程二:雕塑的创作
超轻黏土浮雕相框制作
时间:9月17日14:00-16:00
地点:粮仓·6号展厅
课程嘉宾:吴子桢
201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就读于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
2020年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免试攻读研究生。
课程介绍:浮雕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雕塑创作中有着特殊的空间构造方式。它既可以是三维立体的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从古至今随着随着创作过程和材料的改进与创新,浮雕艺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多方面的艺术形式。从古埃及的线刻浮雕、古罗马记功柱及凯旋门浮雕、东南亚宗教性质的浮雕等了不起的人类文化遗产起,浮雕跟随着时代不断的演变,逐渐步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课程通过对浮雕艺术的了解,并借由简单的创作材料使学员体验将空间中的对象转化成手中的艺术作品,经历由绘画到雕塑的转换,从平面到立体逐步建立起空间意识,慢慢加深对雕塑感的认识。
本期“步履环境”乌镇粮仓艺术展公教活动美育课堂,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两位艺术家,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对雕塑艺术进行公开授课,学员不仅可以了解雕塑的基础知识,更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雕塑艺术相结合,制作出自我精神文化的衍生品,激发并探索自己的认知、审美和创造能力。
什么是雕塑?雕塑是什么?期待你扫码参与本期公教活动,自己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