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乌镇戏剧节的第四个年头。
这个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戏剧节已然成为了国内戏剧人言必提之的“乌托邦”。在第四届戏剧节开幕之前,飘红的票房成绩似乎预示着中国戏剧市场的新纪元即将到来。
听起来像是个奇迹,但这个高人气的艺术盛会却真实地发生在致力于实现文化复兴的“小镇”——乌镇。
首届乌镇戏剧节荣誉主席罗伯特·布鲁斯汀曾说过,他参加过无数戏剧节,唯独在乌镇,他看到了东西方交流中前所未有的深度。回国后,他在《纽约书评》发文称:“乌镇的视野,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戏剧事件,像阿维尼翁或爱丁堡。照首届交出的成绩,几乎可以达成这一目标。”四年来,乌镇戏剧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着,成绩也印证着这一评价的正确性。
从“旅游名镇”向“文化乌镇”转型
拒绝一窝蜂的模仿,坚持文化创新,是“乌镇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个古镇挂起了红灯笼,所有古镇都跟着挂起来。我打造的古镇坚决一个不挂,因为比起挂红灯笼,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戏剧节主席、现任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宏如是说。
很多的事情中,乌镇戏剧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件。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陈向宏从来不甘于只做景区,他要把文化注入乌镇——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文化传承,乌镇将与其他类似的小镇无异。
2004年,起步阶段的乌镇是一个观光小镇,首要目标也只是想成为旅游重镇。但伴随着东栅的开放和西栅开发,乌镇有了足够的知名度,更有底气与想法的乌镇有了不一样的策略:不仅要成为旅游休闲度假的目的地,更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黄磊说,陈向宏有个伟大又可爱的梦想:“他希望乌镇的孩子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从小就有戏看,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化的戏剧、美术,将来也会有自己的戏剧社团。”
2010年开始,乌镇投资近五亿元人民币,耗时3年建成了以乌镇大剧院为核心的表演空间群体,举办各种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乌镇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展等主题活动的举办,“旅游”已经不再是乌镇的唯一标签。
多年的经验和乌镇团队的高效运作正是陈向宏保持这份闲情的重要保障和信心。戏剧节的主办单位是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乌镇”的成立从更高的文化艺术层面定位与乌镇旅游相关的对外交流和文化活动,更好地运作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的新乌镇形象。
乌镇一年有700多个会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各大跨国公司,甚至是APEC会议,乌镇团队都应对自如,对成熟的乌镇团队来说,运营戏剧节的接待环节也是游刃有余。
乌镇团队的高工作效率,也是为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所啧啧称赞的:“(悬挂中外名家头像)方案是在头一天晚上确认的,第二天我一醒,看到满大街已经挂好了,他们连夜加班做的,这是什么工作效率?"
正是这样的实力和经验,使得乌镇戏剧节顺利落地成长,全球艺术家可以在小镇任意挥洒自己的艺术热情,让乌镇正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文艺术“乌托邦”。
乌镇:江南小镇成为文艺新圣地
四年以来,乌镇戏剧节不断成长,不仅形成了全民式的狂欢效应,更是在一代人的精神里种下了一些指向舞台、指向艺术、指向审美、指向全世界的种子。
3年间乌镇戏剧节共邀请了43部特邀剧目,147场演出,36个青年团队比赛,近4000场嘉年华表演,600多位嘉宾、300多家媒体、87500多位观众、863000多位游客共同参与。这些数字还将在今年和往后的戏剧节进程中不断被打破更新。
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的举办,是乌镇旅游从休闲度假向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小镇文艺复兴路上里程碑式的一步。继乌镇戏剧节后“文化乌镇”又先后推出了青年艺术家驻地以及乌镇戏剧孵化基地项目,加大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植力度和投入。
2015年,“文化乌镇”首部投资话剧《大先生》项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与浙江省精品文化工程;同年11月,木心美术馆开馆;2016年3月至6月,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展。真正实现让乌镇本地的孩子不出乌镇,就能享受世界的文化和艺术。
以戏剧为窗口,托起小镇文艺复兴梦,这就是“文化乌镇”的情怀!
关键字:文化乌镇,乌镇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