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乌镇是古老的。
7000多年前,这片土地就开始出现先民繁衍生息的痕迹;1300多年前,乌镇开始在史书上留下身影,酱园、丝坊、花灯铺等独有的水乡故事,悠悠千年,在这里徐徐展开……
乌镇是年轻的。
绵延古镇水乡文脉,势必要修缮复建一些历史记忆的载体。1999年,乌镇开始着手古镇保护和开发,在工匠的手中,坑洼的地面被铺上了新砖,斑驳的墙面虽刷上了新漆,但“修旧如旧”,曾经一度污染的河道,如今清波荡漾。古镇重生,到处焕发生机。
乌镇是美丽的。
小桥、流水、人家;扁舟、黛瓦、青砖。美景如诗如画,令多少游人痴醉。
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水乡小镇里,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青年团队——乌镇导游,悠悠古镇,千年不老。他们让古镇文化千年的传承,让这种特有的江南水乡之美,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具体起来。
“乌镇的导游一共有45人,隶属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中大多数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游客服务中心的邱亦婷经理自豪地向我介绍,“通常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大多扮演着讲解员的角色。日复一日,有时也会流于机械。但我们这里的年轻导游,因认同和热爱乌镇文化,并乐于传播这种文化,个个都不简单。”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不可复制的。2001年,乌镇景区还未在正式惊艳亮相于世人之前,因为经济的转型,许多渴望新鲜生活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只留下老一辈人守着古镇。但随着时光流逝,许多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民间传统逐渐流失,这勾起了多少人对古镇远去的愁怨。
“的确,如果不及时挽救,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如果不做好传承与发展,乌镇这独有的江南水乡文化,真的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断代。”说到这里,邱经理感慨万分。
没有想到,作为导游的邱经理,对古镇的传承与发展,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思考和情结。幸运的是,和邱经理一样,乌镇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保护破败中的千年古镇,为挽救消逝中的传统文化,为不让这种美丽仅仅只能被称为记忆中的乡愁,乌镇镇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打响了古镇文化的保卫战。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乌镇,并没有沦为博物馆,一个像化石一样僵硬的躯壳,所展现的只是冰冷呆板的遗迹;现在的乌镇,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让一切都富有活力,让一切都那么鲜活,点点滴滴都给游客留下了美好而又隽永的古镇记忆。
从乌镇导游的介绍中,从他们的言谈举止间,他们的神态,让我们捕捉到了那份对古镇的自豪。
这群年轻人是如何赋予古镇生命的?我跟随一位导游,体会起作为普通游客的感受。
导游名叫沈瑶,23岁,湖州人,在乌镇做导游已经两年了。个头不高,婴儿肥的脸,使她显得愈加稚气。
“酱园里的酱是怎么做出来的?”
“长的印花布是怎么给挂上高杆晾晒的呢?”
“提灯走桥到底是怎么走的?”
一路上,团里的一位老人家总是提着各种问题。
小沈年龄虽小,但对乌镇的一切,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民俗风情,都了然于心。三言两语间,就能让人明白。什么问题都难不住这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
透过扩音器,小沈用她那婉转清丽的江南语调,介绍着这里的每座小桥、每处宅邸、每间店铺、每个故事。仿佛,她就是从历史中走来。
随着她的介绍,似乎时间真的会回到,那个茅盾笔下,就算经过漫长岁月和千里远隔,也未能遮断相思的乌镇。
只有当思绪偶尔从历史长河中抽离出来,才会发现,面前这个讲述悠远故事的人,不过是个20多岁,身着工作制服,用着无线电讲解机的现代小姑娘。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能把乌镇的历史文化,如此信手拈来、烂熟于心?又为何乐于去做传承古老文化的使者?
“2001年,乌镇东栅正式对外开放。当时我就感觉到,旅游会在乌镇落地开花。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的根,作为乌镇人,我乐于留在家乡为传播家乡文化做贡献。”在邱经理的描述过程中,她那双明亮的双眸,嘴角微微扬起的弧度,就是答案罢!
在邱经理的介绍中,我还了解到,有一个湖南姑娘,在一次旅行中,被乌镇的雪景彻底迷住,就渴望留在这里。她说,这里让她感到宁静,让她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空气中,感到厚重和幸福。
这群年轻的导游说,能够在乌镇做文化的使者,是幸福的,是自豪的。
悠悠古镇,千年不老。因为有了这群导游,文化如同回乡的路,悠远悠长。
乌镇,是谁让她成为一个来了以后就不想走的地方?
关键字:乌镇景区,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