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人民在大潮中追逐梦想,国家在改革中阔步前进,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媒体开设“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栏目,以普通群众、身边故事的微观视角,集中推出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镇、村庄、学校巨大变化的报道。今天,众媒体的开栏之作纷纷点赞乌镇。
今晚,cctv《新闻联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乡镇篇”
报道乌镇▼▼
众媒体的开栏之作纷纷点赞乌镇▼▼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发文报道
新华网专题页
光明日报、新华社发文报道
从一座安静的小城成长为如今的旅游热门地,互联网特色小镇,联合国专家也将乌镇的古镇保护模式称作乌镇模式,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于此……接下去就跟我一起探索一下这个千年古镇的发展之路。
乌镇模式——从无到有:一种模式开创古镇旅游先河
“保护小镇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留住乡愁这正是乌镇受欢迎的秘诀,而乌镇的发展正是从拆新护旧开始……”——《新闻联播》解说词
如果说到乌镇景区的保护开放,绕不开的就是“乌镇模式”。什么是乌镇模式?——“修旧如旧”“历史街区再利用”
1999年,一场大火烧掉了西栅沿河的13间房子,乌镇,也在那个时候“浴火重生”。时任桐乡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乌镇人陈向宏担任了政府安置工作小组的组长,回到乌镇进行善后工作,事后,他留了下来,着手家乡的保护开发。彼时的乌镇破败、落后,没什么生气,正如木心先生评价的那样:“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
开发初期,乌镇旅游公司就为其定下了整体保护的策略。对于有底子的老建筑,注重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我心里,至今还住着温情的街肆和声音,修复之梦,从来清醒于高楼的鼓励。”陈向宏熟悉乌镇的每一条街巷,也了解父老乡亲的家长里短。
他照着百年以前的老照片,把那个区域里的新房子,所有与老区不协调的建筑,七八十年代的宿舍楼、百货大楼,都拆了,之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把所有的管线地埋,给老百姓装马桶,防止他们往河里倾倒污物。这种原汁原味完整的古镇群落一下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如今的乌镇是全国最火的旅游景点之一,谁能想到二十几年前它的颓败荒芜。
从照片到图纸,从图纸到建筑,以“古镇保护”为基础的乌镇重现了百年前的光景,2001年1月1日,乌镇东栅正式开门营业,当天迎来游客6000人次,当年接待游客量达到67万人次。而此前,每年冲着茅盾故居来乌镇的游人从来没有超过3万人。到了2003年,东栅1亿元投资全部收回。
乌镇西栅二期开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开发东栅时,由于面积等条件的限制,主要功能定位还是传统的观光旅游。紧随而至的西栅工程,面积是东栅的5倍多,“不愿第二次嚼馍”的乌镇旅业不再走老路子。西栅被打造成一个集观光、度假、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度假体验区。乌镇旅业迁出了所有住户,把整个西栅按照功能区重新调整内部结构,每一座桥、每一盏灯、每一面马头墙都由总裁陈向宏亲手设计。
乌镇的墙体瓦片
2007年2月,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于一体的乌镇西栅正式对外开放。短短的三年时间,成功获评国家5A级景区。乌镇也先后获得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如今,“在古镇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的“乌镇模式”成为中国旅游的一种样本,几乎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开发考察团来乌镇取经。
从有到优——一种远见成就中国乌镇
对于乌镇开发旅游的成功,有两点不得不说的:第一是保护了一个壳,第二就是往这个壳里装新东西。
如果说“在乌镇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是保护了一个壳,那么从旅游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陈向宏一直在做的就是往这个壳里装东西。
在乌镇景区开发保护的过程中,陈向宏放大资源的差异性,构建观光类产品的观感体验感受,形成景区生来居上的独特优势。拆除所有与老区不协调的建筑,七八十年代的宿舍等,复原修复老街区的老房子,石板路……他做的不仅仅是一个“点”的景区,而是加减法并重,还原一个完整江南旧时风貌。这是就是壳的保护
陈向宏先生早期绘制景区图纸
东栅开发保护之初,在乌镇的古戏台下,陈向宏召集一群老人们讨论:老底子的乌镇究竟有什么文化活动?这一聊,聊出了乌镇的香市。过去江南有几大养蚕之地,乌镇是其中之一,茅盾的文章中也有提及,每到养蚕时节,江南人就来乌镇烧香,拜蚕花娘娘,祈求蚕茧丰盛。
乌镇香市
2001年,东栅开放的第一年,乌镇举办了已中断50年的传统香市活动,1万多名游客前来围观。此后又陆续挖掘出水龙会、水乡婚礼、花鼓戏、皮影戏、童玩节等各色传统古镇节目。
东栅古戏台花鼓戏
东栅皮影戏
大花楼织机复原使用
要做中国的乌镇,就必须站位高,眼光超前。
西栅景区建设时,从报警系统到雨污管线再到网络通讯管线,大大小小,粗粗细细21种全部在青石板下铺设。
清晨整洁干净的乌镇街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乌镇展示了景区21种地下管线的剖面图,一举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因为即便在国外,当时这种管线铺设也是超前的。这也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选择乌镇埋下了伏笔。
文化突围——让古镇重焕生机活力
茅盾故居,延续与发扬了地方名人文化精神;宏源泰染坊,再现了传统作坊工艺;传统香市,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然而这还不够,木心说:“乌镇要‘文艺复兴’,这是一种姿态。”
转变发生在2010年。借助上海世博会,乌镇迎来旅游井喷,成为当年全国单个景区第三名。就一座古镇而言,乌镇已经做到顶峰,很难再有上升空间。
这10年里,全国古镇开发不计其数,雷同的江南水乡千镇一面。后来者纷纷模仿乌镇的管理模式,一模一样的摇橹船、垃圾桶、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古镇景区。
乌镇景区生态垃圾桶
乌镇已经有了超一流的基础设施,陈向宏还率先想到了给古镇赋魂,因为“小桥流水人家”是很多古镇共性的特色,这样的乌镇太好复制了。而文化,是放大景区IP的最好手段。
西栅景区卫生间
在乌镇成为中国著名旅游景区后,乌镇旅游公司开始思索如何引入现代文化,陈向宏考虑到,乌镇以前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细腻的艺术氛围,如果能引进现代戏剧,与乌镇盛行的民间戏剧有历史渊源。并且来乌镇度假的客源很多是80、90、00后年轻一代,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办乌镇戏剧节的想法由此而生。
青年人与乌镇戏剧节
2013年,投资4亿元的乌镇大剧院正式竣工,成为乌镇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2013年5月9日,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举行,石桥静谧,桨橹依旧,戏剧的青春活力融入古镇的千年记忆。
乌镇大剧院
此后,戏剧节每年举办,来自全世界的戏剧大师、文艺青年、旅行者、访客,都在戏剧、风景、生活和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不断更迭、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而衍生成乌镇的戏剧现象。《纽约时报》评论称,“乌镇——千年古镇变身‘绚丽舞台’,正沉浸在此次意义非凡的重生之中。它将会成为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中国观众可以看到外国戏剧,国外的观众可以看到更多中国戏剧。”
乌镇戏剧节期间游人如织
古镇嘉年华藏戏演出
古镇嘉年华非遗文化演出
乌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常态,2015年木心美术馆竣工建成,收藏了木心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乌镇北栅丝厂(旧时一个老厂房)改造成了当代艺术展展厅,在此举办的“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汇集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著名艺术家的55组(套)130件作品;2016年第一届“乌镇国际未来视觉艺术展”,就邀请到了获得5座奥斯卡奖项的世界级团队“维塔工作室”来此举办20年回顾展,将维塔工作室的工作环境、特效制作过程、发展历史墙等完整呈现……
木心美术馆
继2016年“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成功举办之后,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陈向宏发起并担任展览主席的“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即将2019年3月30日在中国乌镇开幕。
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新闻发布会
文化与互联网——新时代中阔步前行
文化联系着乡愁,互联网却让乌镇呼啸着进入最现代的生活方式。跨越千年的古镇文化与引领未来的网络文明,在这里融会贯通、交相辉映。
2014年起,中国政府决定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每年一届,确定乌镇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全球互联网精英如约而至,新思想新理念随之而来。乌镇成为了互联网特色小镇,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11个智能化重点正在推进运营。这一机遇令人称羡,却非偶然,这是乌镇多年深耕细作打下的基础。在景区建设之初,景区内已经进行了光纤覆盖,截止2017年,景区已完成了WIFI全覆盖工程,共有WIFI-AP位3600个,覆盖了景区各酒店、客房、餐饮、会议室、老街等公共休闲区,实现了景区无线信号全覆盖。
在西栅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可选择纸质票入园、电子票入园,以及时下最为流行的黑科技“刷脸”入园。特别是”刷脸“入园,游客只需花短短三秒钟录入人脸信息即可入园,十分的快捷方便。
乌镇,这座古镇在政府、乌镇旅游公司为代表的多重力量下,一次次淬炼出钻石般多色的光芒。它不仅是古镇,它是多面而独特的。在这里,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文艺与科技碰撞、结合、共存。传统与现代接轨,乌镇彰显出独有的文化自信。
关键字:乌镇模式,乌镇旅游